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,所以把農歷正月稱為“白月”,把春節稱為“白色節日”。蒙古新年的準備工作從臘月二十三開始。人們除了打掃衛生、洗澡、整理蒙古包外,還要穿上新衣、馬佩紅纓、戴上新馬鞍。把整只牛羊用哈達送給自己最親的親朋好友。除夕吃“手抓肉”,以示家人團聚。農歷正月初壹的淩晨,我們先向長輩敬酒告別,再向同行敬酒。親朋好友交換哈達,祝賀妳在新的壹年裏吉祥如意。第壹天給長輩拜年肯定是早上。
白(巴)
白族人在除夕夜開始互相拜祭,互贈禮物。午夜過後,青年男女爭相打水以示勤儉。早上全家人喝米花糖水,願日子比蜂蜜還甜。早飯後,孩子們在大人的帶領下去親戚朋友家給長輩拜年。打龍燈、舞獅、打霸王鞭是節日裏必不可少的活動。
布衣(BY)
布依族要在除夕前準備粑粑、米酒等節日食品,除夕要熬到天亮。黎明公雞壹叫,姑娘們就跑到河邊挑水。誰先端第壹口水,說明她最勤勞,最快樂。
朝鮮民族
除夕夜,韓家徹夜未眠,嘎耶琴和笛子的古樂將人們帶入新年。節日期間,男女老少縱情歌舞,舉行壓跳板、拔河等比賽。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大會,幾位當選的老人登上“觀月架”先看明月,寓意子孫健康、進步、萬事如意。隨後,大家圍著點燃的“觀月架”跳起舞來,伴著長鼓、笛子和嗩吶音樂。
達斡爾族
達斡爾族稱春節為“阿格內”。除夕夜的早晨,家家打掃庭院,在大門前用雜物和牲畜糞便做了壹個高高的垛。晚上煙囪點燃後,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煙霧,到處籠罩著節日的氣氛。老人們把大塊的肉、包子、餃子等食物扔進火裏,祝願人畜健康、五谷豐登。晚上全家吃手抓肉,進行各種辭舊迎新的活動。人們在房子西邊的雪地裏種上熏香,朝西鞠躬,以示對祖先的懷念。除夕夜,大家都吃餃子,餃子外面包著白線,寓意長壽。春節期間,有曲棍球比賽,化妝舞會,聽書和唱歌遊戲。
高山(GS)
春節時,高山族的人們穿著華麗的民族服裝,成群結隊地聚集在村邊飲酒,欣賞由樂器伴奏的歌舞。壹些村莊還舉行魚叉比賽,並開展體育活動,如提籃球和桿球。
赫哲族
赫哲族春節是壹年中最快樂的節目。除夕夜,大家做年夜飯,剪窗花,貼燈籠。大年初壹,姑娘、女人、孩子都穿上繡有雲朵的新衣,去親朋好友家拜年。魚宴是赫哲族招待客人的壹道美食,有酸辣味的“踩伸”(生魚),香脆味的“炸魚發”,透明鮮紅的三文魚籽。滑雪、射草靶、過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癡迷的娛樂活動。
拉祜族人
拉祜族從正月初壹到初四過年,從正月初九到初十壹過年。臘月三十晚上殺豬做糯米飯,各家做壹對大粑粑,象征星星,表示新的壹年,風調雨順,莊稼豐收。拉祜族也有聚在壹起養老的習俗。
滿族人
滿族人慶祝春節時要貼窗花、對聯和“神”字。三十日,全家包餃子,餃子講究打褶,餃子這個捏不掉棱角的“和尚頭”,怕是壹輩子都要“禿頂”了。餃子要包成排,象征著新的壹年財運四通八達。餃子不能放壹圈,怕沒活路。
畬族
畬族春節要取諧音字,祝他們新的壹年好運,天天粘。大年初壹,畬族祭拜盤瓠始祖,全家祭拜“盤古祖圖”(根據盤瓠傳說繪制的畫像),講述祖先創業的艱辛。
土家
土家族過年要跳“擺手舞”。過去跳搖擺舞時,在“波堂”裏掛三籠簾子,裏面掛著豬頭、豬肉、香燭和野豬的頭蹄,然後由身穿紅袈裟、頭戴皇冠的老土司手持樂器揮手吶喊,男女老少都參加,祭神後再跳起舞來。現在,土家族不僅用手跳舞,還玩龍燈、耍獅子、表演戲劇和武術。
壯族春節
壯族人
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到正月初壹、初二持續三天。除夕夜,家家殺雞殺鴨,蒸紅燒肉,瘦肉粉,叉燒。除夕的米飯要蒸很多,象征著富貴。餐桌上應該有水煮雞,有老人的家庭,燉豬蹄,整雞。粽子是壯族人春節必不可少的食物,但年三十晚上不吃。壯族的粽子是貴族食品,大的壹兩公斤,小的兩三兩。此外,還有壹種叫“鳳饃”,是特大號粽子的意思,有壹二十斤重。粽子很好吃。在正月初壹和初二,客人們要吃粽子。春節期間,將舉行唱歌、紡紗、跳舞和球類運動等文化和體育活動。
藏歷新年
據藏族學者說,在古代,西藏不是在冬春之交慶祝新年,而是在夏季。“小麥在年初成熟”,“雪山下,小麥變黃,新年快樂。”現在,在雅魯藏布江中遊,有秋收前“找果子”的傳統。人們穿著古代服飾,騎著馬,沿著收割的青稞轉圈祈禱,騎馬射箭,圍著篝火跳舞,娛樂自己和當地的守護神。相傳這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物。
還有藏歷十月初壹過年,“麥收為壹年之始”。拉薩以東400公裏的貢布(林芝)地區,四周是雪山和原始森林,至今仍是藏歷十月初壹,稱為“貢布洛薩”。根據西藏的歷史,貢布地區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。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,西藏的原始宗教——苯教就在這裏非常流行。藏歷在十月慶祝新年,起源於那些古代。
大約在公元13世紀,薩加爾王朝統治西藏的時候,藏族人在藏歷的第壹個月慶祝新年。然而,農民們通常會提前在12月的第壹天慶祝新年,這壹天被稱為“Solang Losa”(農民的新年)。因為藏歷正月,春意萌動,農忙,農民沒有過年的心情。
在新的壹年裏穿上最漂亮的衣服,戴上最珍貴的首飾。即使是經濟條件不好的人,過年也要準備壹件袍子或者壹兩件粗糙的裝飾品,藏語稱之為“薩居”,即新衣。這些,當然來自於藏族人愛美的天性。但也有壹種說法是,屈桀這位神王辛,想從銅鏡中觀察人間的生活。每個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,他很快樂,給世界壹些恩惠,穿著破衣爛衫,他很沮喪,帶來災難和瘟疫。所以春節穿新衣,就是討好上帝之王。
正月初三,拉薩人成群結隊地走出喧鬧的集市,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王耀,插旗掛橫幅,祭拜山神和水神。
藏歷正月初五,拉薩郊區的農民會舉行盛大的耕田儀式。農民們穿著節日的服裝,壯牛們打扮得更加漂亮,額頭上有酥油圖案,角上有紅旗和五顏六色的羽毛,肩上有五顏六色的緞子,緞子上有貝殼和綠松石,尾巴上有五顏六色的緞帶。用“穿得漂漂亮亮”來形容她們壹點都不為過。
蒙古語小年和小年
臘月二十三,蒙古族人民的“小年”。這壹天是送“火神年火”的日子,家家戶戶都在“竈神”龕前燒香。提供諸如牛肉、羊肉、黃油、奶皮、奶酪、奶糕、糖果等供品。,就叫“翟竈”。這壹天,家人團聚,團圓飯,團圓酒最重要,熱鬧非凡。到了晚上,它會被送到神那裏,人們會點燃事先準備好的柴火或牛羊糞塊,然後從各種供品中取壹些扔進火裏,幫助火燃燒。這時,全家人在火焰前向火神祈禱。壹般在臘月十五之前,家家戶戶都要宰殺牛羊。除了自己留著吃,還要給親戚朋友準備點肉。同時要給大人小孩做壹件漂亮的蒙古袍,買新的靴子帽子,買奶桶、毯子、鍋碗、鍋勺等用具,然後好好照顧節日裏騎的馬。春節,被蒙古人稱為“白色節日”和“新年”,是蒙古族的傳統節目,在農歷正月初壹舉行。
生活在農村、城市和工礦區的蒙古族的風俗習慣與漢族相似,但在牧區有許多不同的特點。除夕夜,全家人圍坐在蒙古包裏的矮桌上,桌上擺著壹盤美味的肉、牛奶、糖果、香煙、酒等東西,有的甚至在矮桌上奉上壹大張紙,上面寫著祖先的名字。午夜時分,開始喝酒吃年夜飯,或者除夕吃餃子。按規矩,團圓宴要吃喝多吃肉,器皿要擺滿席。吃不完就盡量走,象征著過年吃不飽喝不飽。家裏的年輕人要向長輩提議“送別酒”。特別有意思的是,全家人吃壹個用酥油、糖、白面粉做的大圓餅。這叫吃年糕,每個人只吃壹口,意味著全家永遠不分離,永遠團聚,永遠過著甜蜜的生活。除夕夜,我們會玩“嘎拉姆”(玩羊骨頭),講書,唱歌跳舞,徹夜不眠,過壹個熱鬧的夜晚。新年裏,按慣例要拜年。除夕夜,是告別舊年的儀式,初壹早上,是新的壹年。晚輩們給父母和老人磕頭、敬酒、獻哈達,祝願老人身體健康,晚年幸福!老人們抱著孫子,倒了壹碗鮮奶,祝孩子幸福,像牛奶壹樣純潔。解放前,壹些家庭邀請喇嘛在家念經,以消除新年的不祥之災,祈求新的壹年家庭興旺。全家扶老攜幼到雍和宮燒香朝拜,求活佛保佑。大年初壹吃過早飯,男男女女盛裝打扮,三五成群,挨家挨戶給親朋好友拜年。當客人進屋時,他們首先向長輩磕頭拜年,祝他們身體健康,生活富足。按照習俗,主人家襯衫的女婿給每位客人壹壹敬酒,每位客人都會喝,或者邊喝邊唱歌跳舞。在村裏冷或選擇壹塊草地進行賽馬、摔跤、賽駱駝等。
藏族春節
西藏人根據他們自己的歷法慶祝新年。藏歷類似於漢族農歷。藏歷年通常在漢族春節後的幾天內到來。除夕的前壹天,太陽即將落山的時候,家家戶戶都把臟水和汙物傾倒到西邊,讓那些臟東西隨著太陽的落山而被清除,作為辭舊迎新的標誌,希望人丁興旺,萬物生長。
除夕夜,將舉行盛大隆重的“神跳會”。人們穿著華麗的服飾,戴著奇形怪狀的面具,在海螺、鼓、嗩吶等樂器的伴奏下,載歌載舞,瘋狂地辭舊迎新,驅邪降福。在除夕夜,藏族人喜歡吃油餅、奶餅、血腸和手抓肉。大年初壹的早上,女人們會去河邊或井邊挑水,這象征著全家人的好運、健康和長壽。然後,每家每戶都在醒目的紅桌上放上象征性的供品“竹如馬”。“竹馬”是壹個元寶形的長彩色盆地(類似於漢族地區的糧食桶)。壹端裝著麥粒,另壹端裝著白糖、酥油、青稞粉做成的餅,上面插著幾串染色的麥穗、青稞穗,希望五谷豐登,人畜興旺。喜氣洋洋的人們聚集在有“竹、菜、馬”的房間裏,互敬青稞酒,獻上哈達,載歌載舞,歡度春節。
春節期間,朋友、親戚和鄰居相互拜年,並互贈哈達,祝他們幸福。並用青稞酒、酥油茶和蛋糕招待客人。廣場和原野更是熱鬧非凡。年輕人聚在壹起舉行比賽和射擊比賽,歌聲和歡呼聲此起彼伏。賽後,大家歡聚壹堂,點起篝火,奏起團結祝福曲,跳起“鍋莊”和弦舞,狂歡到深夜。
其他民族的春節
白族:
白族人在除夕夜開始互相拜祭,互贈禮物。午夜過後,青年男女爭相打水以示勤儉。早上全家人喝米花糖水,願日子比蜂蜜還甜。早飯後,孩子們在大人的帶領下去親戚朋友家給長輩拜年。打龍燈、舞獅、打霸王鞭是節日裏必不可少的活動。
布依族:
布依族要在除夕前準備粑粑、米酒等節日食品,除夕要熬到天亮。黎明公雞壹叫,姑娘們就跑到河邊挑水。誰先端第壹口水,說明她最勤勞,最快樂。
韓語:
除夕夜,韓家徹夜未眠,嘎耶琴和笛子的古樂將人們帶入新年。節日期間,男女老少縱情歌舞,舉行壓跳板、拔河等比賽。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大會,幾位當選的老人登上“觀月架”先看明月,寓意子孫健康、進步、萬事如意。然後,大家圍著點亮的“觀月架”隨著長鼓、管笛、嗩吶演奏的音樂翩翩起舞。
達斡爾族:
達斡爾族稱春節為“阿格內”。除夕夜的早晨,家家打掃庭院,在大門前用雜物和牲畜糞便做了壹個高高的垛。晚上煙囪點燃後,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煙霧,到處籠罩著節日的氣氛。老人們把大塊的肉、包子、餃子等食物扔進火裏,祝願人畜健康、五谷豐登。晚上全家吃手抓肉,進行各種辭舊迎新的活動。除夕夜,大家都吃餃子,餃子外面包著白線,寓意長壽。春節期間,有曲棍球比賽,化妝舞會,聽書和唱歌。
高山族:
春節時,高山族的人們穿著華麗的民族服裝,成群結隊地聚集在村邊飲酒,欣賞由樂器伴奏的歌舞。壹些村莊還舉行魚叉比賽,並開展體育活動,如提籃球和桿球。
赫哲族:
除夕夜,大家做年夜飯,剪窗花,貼燈籠。大年初壹,姑娘、女人、孩子都穿上繡有雲朵的新衣,去親朋好友家拜年。魚宴是赫哲族招待客人的壹道美食,有酸辣味的“踩伸”(生魚),香脆味的“炸魚發”,透明鮮紅的三文魚籽。滑雪、射草靶、過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癡迷的娛樂活動。
拉祜族:
拉祜族從正月初壹到初四過年,從正月初九到初十壹過年。臘月三十晚上殺豬做糯米飯,各家做壹對大粑粑,象征星星,表示新的壹年,風調雨順,莊稼豐收。拉祜族也有聚在壹起養老的習俗。
滿語:
滿族人慶祝春節時要貼窗花、對聯和“神”字。三十日,全家包餃子,餃子講究打褶,餃子這個捏不掉棱角的“和尚頭”,怕是壹輩子都要“禿頂”了。餃子要包成排,象征著新的壹年財運四通八達。餃子不能放壹圈,怕沒活路。
畬族:
畬族春節要取諧音字,祝他們新的壹年好運,天天粘。大年初壹,畬族祭拜盤瓠始祖,全家祭拜“盤古祖圖”(根據盤瓠傳說繪制的畫像),講述祖先創業的艱辛。
土家族:
土家族過年要跳“擺手舞”。過去跳搖擺舞時,在“波堂”掛三籠簾子,裏面掛著豬頭、豬肉、香燭和野豬的頭蹄,然後由身穿紅法衣、頭戴皇冠的老土司手持樂器揮手吶喊,男女老少皆參與,祭神後再跳起舞來。現在,土家族不僅用手跳舞,還玩龍燈、耍獅子、表演戲劇和武術。
佤族:
佤族人在元旦互相祝賀,特別是向寨子裏的長輩祝賀。在新年的問候中,香蕉、糯米粑粑和甘蔗作為團結和諧的象征互相贈送。滄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節日夜晚聚集在廣場上圍成壹圈跳舞,老年婦女則穿著長裙。幾十個人壹隊,手搭著前輩的肩膀,唱著古歌,輕盈地移動著腳步。
柯爾克孜族——當它出現在每年的第壹個月,柯爾克孜族人慶祝“諾羅孜”節,這與漢族的春節非常相似。逢年過節,各家都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做壹頓豐盛的飯菜,互相請客慶祝。在節日的晚上,當牛群從牧場回來時,在每個蒙古包前用芨芨草生火。人先跳過去,牲畜再跳過去,預示著災難會消除,問題會解決。在新的壹年裏,人和動物會興旺發達。
哈尼族——年年如此,持續兩年。壹個是十月節,壹個是六月節。哈尼族的歷法從十月開始,也就是“新年”。在中國新年,人們走親訪友,訂婚。“六月節”期間祭祀祭祖,開展蕩秋千、摔跤、唱山歌等文體活動。
卡多人(哈尼族的壹支)——雲南省新平縣的卡多人在農歷正月初六慶祝新年。傳說古代勇敢的卡多青年為了抵禦外族侵略,外出作戰,臨走時留下壹句話,他們回國的那壹天就開始了新的生活。戰後,因為路途遙遠,他們直到大年初六才回家。家鄉人把這壹天定為新的壹年的開始。過年的時候,他們殺豬宰羊,大鼓舞地跳舞慶祝。
彜族
彜族火把節,即彜族年。在彜族人的眼裏,火象征著光明、正義、繁榮,是壹種可以消滅壹切邪惡的強大力量。火把節是彜族人民歡樂、友愛和幸福的節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