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吉日网官网 - 傳統節日 - 魏晉南北朝服飾的特點

魏晉南北朝服飾的特點

壹部人類服裝的進化史,從某種意義上說,也是壹部人類文化的感性發展史。中國古代服飾總是與當時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水平、文化禮儀和道德規範等社會因素密切相關。它的發展演變過程從壹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。服飾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服飾的發展演變反映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豐富的政治、經濟、民族和文化內涵。

中國被稱為“服裝王國”。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歷史發展和社會時尚的標誌之壹。中國的衣冠制度出現於夏商之初,周朝逐漸完善,被納入“禮治”範圍。當時的服飾根據穿著者的身份和地位而有所不同。皇帝、皇後、官員、官吏的服飾制度和等級制度日益嚴格。

服飾是壹種身份的象征,壹種象征,代表著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,讓每個人都恪守本分,不可逾越。所以自古以來,君主就是治國之道,服飾是很重要的壹項。服裝體系完成了,政治秩序也就部分完成了。所以在中國傳統上,服裝是政治的壹部分,其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服裝在現代社會的地位...

偉金服飾

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宋代詩人蘇軾筆下的“羽扇黑帶巾”的黑帶巾,是壹種圖巾,壹般認為是用絲帶織成的。因為據說是諸葛亮取的,所以取名“諸葛巾”。披巾,即不戴冠帽,只披絲巾,始於東漢末年。壹直延續到魏晉時期,仍然非常流行。對唐宋時期的男子首裝也有壹定的影響。魏晉時期的冠帽也很有特色。漢代仍流行巾形袋,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,袋放置後凸起,體積逐漸縮小至頂部,故稱“平頂袋”或“小冠”。小冠上下皆可,南北通。如果在這個皇冠上套壹條籠巾,就成了“籠冠”。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冠飾,男女皆用。因用黑漆細紗制成,故又稱“漆紗籠冠”。此外,帽子還有幾種樣式:壹種“白高帽”,“它不定,或有卷荷,或有低裙,或有高紗屋,或有長耳朵”;壹種“突如其來的騎馬帽”,“今天的胡帽,用垂著的裙子和布簾,遮住了殘留的頭發”,等等。左圖為戴孝官侍從(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小紅門出土陶俑)。中圖,壹個戴籠頭冠的貴族男子(河南省珙縣石窟寺石刻)。右圖為戴卷帽的鼓手(河南省鄧縣出土的彩色人像磚)。

魏晉南北朝的服飾有兩種形式:壹種是漢人的服飾風格,繼承秦漢;壹是少數民族服飾,攻北關。漢族男性的服裝主要包括襯衫。襯衫和禮服在風格上有明顯的區別。按照漢代的習俗,凡是稱之為袍的,都要有收口袖端和脫口器。襯衫不用脫,袖口寬敞。襯衫不受衣服等部門的束縛,所以魏晉時期的服飾越來越廣泛,成為壹種習俗,壹直影響著南北朝時期的服飾。從王公名流到李蜀百姓,寬衫大袖最重要。這種情況從歷代流傳下來的畫和出土的人物就可以看出來。男裝除了襯衫,還有長袍和裙子。左圖是壹個裸露著胸部和腹部的學者(劉玲所畫)。中圖是壹個梳著發髻,穿著寬大的襯衫,光著胸脯的書生。右圖是壹個裹著毛巾,穿著寬大襯衫的書生。(江蘇南京西山橋出土的南朝磚印壁畫)

魏晉時期的女裝繼承了秦漢的習俗,又吸收了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,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改進。壹般來說,他們穿著襯衫,外套和木筏,底部是裙子。大多數款式都是上緊下松,緊身的身體部位和寬大的袖口。裙子是百褶裙,長裙和寬松的下擺,這樣就達到了帥氣別致的效果。再加上豐富的珠寶,體現了奢華與美麗。男裝主要是襠褶和襠。左邊是壹個穿著紋袍的女子(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北魏漆畫屏風)。右圖是壹個頭戴小冠、腰胯的男子(河北景縣陶俑)。

穿著關良和衫的文人(顧愷之《洛神賦圖》的壹部分)。《洛神賦圖》是以曹植的《洛神賦》為藍本的長卷畫。洛神是洛水之神。根據傳說,她是古代皇帝宓Xi的女兒。曹植在《賦》中表達了失戀後的悲傷、苦悶和仿徨。圖中描繪的洛神形象,無論從發型還是服飾,都是東晉時期的流行服飾。男士的衣服比較有時代特色,壹般會穿大袖子的襯衫。直到南朝時期,這種襯衫仍然受到各行各業男性的喜愛,成為壹時的時尚。此外,圖中的侍應生常戴籠頭冠,與北朝墓葬出土的類似,但比其他材料更早。可見籠頭冠並非出自胡海關,而是先流行於中原地區,後逐漸向北方傳播,成為北朝主要冠式之壹。

魏晉南北朝女性的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。魏晉時期流行的“包記”是壹種假饃饃,在金成公的《包紀明》中有專門的描述。其發髻鑲嵌金飾,各有其嚴格的制度,非命女子不得使用。普通女性不僅發型各異,還會紮個發髻。但這種發髻比較隨性,發髻上的裝飾沒有蓋發髻上的復雜,所以稱為“緩傾發髻”。此圖為壹個戴著假發髻的女子(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幕府山出土陶俑)。

魏晉武士鎧甲

由於戰爭頻繁,魏晉武士鎧甲在原有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。典型的有袖甲、襠甲、亮甲。壹般來說,袖甲是用魚鱗紋釘板或龜背紋釘板,前後相連,套在肩上。頂上戴長纓,兩邊戴護耳。兩胯甲服接近兩胯衫,材質以金屬為主,但也有動物皮的。據記載,當時有“平巾、紫衫、大口褲、金胯甲二件”,“平巾、絳衫、大口褲百褶、銀胯甲二件”。穿兩襠甲,除了穿兜,必須穿褲褶,極少例外。亮甲是壹種在胸部和背部有金屬圓形保護的盔甲。腰間系皮帶,穿大嘴褲。這種盔甲在北朝末年應用更為廣泛,逐漸取代了胯甲的造型。左圖為壹位身披鬥笠、C袖甲胄的武士(河南出土的西晉陶俑)。右圖為壹名身穿亮甲的武士(洛陽江南出土陶俑)。

魏晉南北朝籠冠大袖衫

連衣裙

  • 上一篇:青海最有名的10菜,遠近聞名,味道鮮美,獨具青海特色。
  • 下一篇:中國傳統社會的尊德尊法觀念
  •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